#SICN抛光 #CUSICN混合键合 #SICN刻蚀
摘要——由于SiCN相比传统氧化物具有更高的键合强度,近年来它成为混合键合的首选介电材料。在本研究中,我们探讨了SiCN介电材料在混合键合中的集成。首先,我们在整体层面表征了CMP选择性,以了解可以反向调节键合垫轮廓的操作机制。特别地,我们基于之前的研究经验,认为必须将铜溶蚀深度(Cu dishing)保持在<5nm以内,以实现成功的混合键合。随后,我们开发了一种CMP工艺,以实现该铜溶蚀深度要求,并在我们的晶圆对芯片(D2W)混合键合测试平台上进行验证。接着,我们展示了金属-介电材料对的混合键合集成,清晰地观察到跨边界铜晶粒生长且没有介电层分层现象。最后,我们通过展示键合后的关键电气性能指标来完成验证,具体为菊花链电阻<300欧姆,Kelvin电阻<30毫欧,漏电流<1pA。低漏电流为SiCN介电材料在混合键合中的集成提供了证据,尤其是在新兴应用(如内存堆叠)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SiCN、混合键合、CMP、异质集成
12寸 PECVD
SICN SIN SIO2镀膜代工 代工
12寸混合Cu/SICN键合代工,EVG机台
12寸cu/sicn图案片,用于混合键合调试
用于混合集成,超高的生产效率,颗粒度过关,膜厚均匀
文章名:SiCN CMP Integration for Hybrid Bonding Application作者:Prayudi Lianto、Rachel Emmanuelle Raphael、Avery Tan、Ching Keat Chia、Xiaobo Li、Hui Min Lee、Xiaodong ChenPackaging Plating and Cleans, Applied Materials Singapore
Advanced Packaging Development Center, Applied Materials Singapore
Dielectric Deposition Products, Applied Materials Singapore
Advanced Packaging Development Center, Applied Materials Singapore
摘要——由于SiCN相比传统氧化物具有更高的键合强度,近年来它成为混合键合的首选介电材料。在本研究中,我们探讨了SiCN介电材料在混合键合中的集成。首先,我们在整体层面表征了CMP选择性,以了解可以反向调节键合垫轮廓的操作机制。特别地,我们基于之前的研究经验,认为必须将铜溶蚀深度(Cu dishing)保持在<5nm以内,以实现成功的混合键合。随后,我们开发了一种CMP工艺,以实现该铜溶蚀深度要求,并在我们的晶圆对芯片(D2W)混合键合测试平台上进行验证。接着,我们展示了金属-介电材料对的混合键合集成,清晰地观察到跨边界铜晶粒生长且没有介电层分层现象。最后,我们通过展示键合后的关键电气性能指标来完成验证,具体为菊花链电阻<300欧姆,Kelvin电阻<30毫欧,漏电流<1pA。低漏电流为SiCN介电材料在混合键合中的集成提供了证据,尤其是在新兴应用(如内存堆叠)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SiCN、混合键合、CMP、异质集成
I. 引言
混合键合(HB)是推动未来人工智能(AI)需求的关键封装技术【1,2】。由于SiCN相比传统氧化物具有更高的键合强度【3】,它特别被视为混合键合的首选介电材料,并且吸引了主要行业参与者的关注【4-6】。顾名思义,混合键合需要对金属化和介电方案进行共同优化。我们最近报告了集成新型金属化工艺以实现低温混合键合【7】。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重点探讨介电集成方面。
II. 方法学
我们的混合键合测试平台的制造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D2W混合键合测试平台的工艺流程。
组件和基板的设计键合垫尺寸分别为3 µm和5 µm。首先,使用CVD工艺沉积SiN/SiO2堆叠层。然后,通过光刻和刻蚀工艺形成通孔图案。随后,使用PVD工艺沉积屏障/Cu种子层。之后,在Applied Materials Nokota®平台上进行铜电镀。最后,在Applied Materials Reflexion® LK平台上进行CMP,以完成单一Damascene工艺。另一个单一Damascene工艺被重复进行,以形成键合垫层。第二次Damascene工艺的主要区别在于介电堆叠层,现在包括额外的SiCN封装层,作为键合介电层。InsepraTM SiCN薄膜在<300˚C下使用Applied Materials Producer®平台沉积。完成晶圆级制造后,组件晶圆被磨薄至约300 µm,以模拟内存堆叠场景。随后,薄化的晶圆被转移到划片胶带框架(TF)上并进行划片。组件TF和基板晶圆随后被清洗、等离子体激活并进行键合。
在键合后,键合的D2W晶圆依次在300°C和350°C下进行后键合退火(PBA)。最后,通过一组电气测试结构测量键合性能,具体包括2.5k通孔菊花链(DC)电阻、单通孔或Kelvin电阻以及电气泄漏。电阻值用于衡量铜-铜键合的质量,而泄漏值则提供了SiCN作为键合介电材料质量的洞察。
III. 结果与讨论
A. CMP工艺开发
在典型的Damascene CMP工艺中,使用双平台工艺,其中第一个平台清除铜层,第二个平台清除屏障层并调整铜溶蚀目标。在第一个平台处理后,通常铜溶蚀较大,为了获得小于5 nm的铜溶蚀,第二个平台的磨料应当比铜去除SiCN更快,即选择性应大于1。因此,我们的第一步是评估SiCN/Cu的CMP去除速率(RR)在不同CMP下压力(DF)下的表现,并绘制选择性窗口,如图2所示。SiCN A和B的沉积温度不同,分别为<200˚C和<300˚C,其中SiCN B是用于后续混合键合集成的薄膜。如图所示,对于两种类型的SiCN,去除速率选择性在DF范围内始终大于1,直到2psi。这表明相同的磨料可用于低温应用,例如HBM(混合键合内存),其受限于临时键合-解键(TBDB)粘合剂的热预算<200˚C。
图2. 两种SiCN的SiCN/Cu CMP去除速率选择性。
我们验证了在组件和基板晶圆上的CMP性能,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我们能够在晶圆内、一片晶圆到另一片晶圆之间,以及两种布局上始终实现铜溶蚀小于5 nm。模拟[8]和实验[7]表明,这对于确保成功的键合是必要的。
图3. 组件和基板晶圆的CMP后键合垫铜溶蚀性能。
B. 混合键合性能
根据第II节所述的组件晶圆准备工艺,薄化和划片后的组件芯片被键合到基板晶圆上,350˚C后键合退火(PBA)后的横截面如图4所示。可以看到,铜-铜界面完全融合,具有清晰的跨边界铜晶粒生长,并且没有介电层分层,证明了金属-介电材料对D2W混合键合集成的兼容性。
图4. 350˚C后键合退火(PBA)后的D2W混合键合测试平台键合界面的横截面。
D2W混合键合测试平台的键合电气性能如图5所示。首先,我们通过Kelvin电阻测试(电阻<30毫欧姆)在300˚C下建立了铜-铜连接,并且良率超过90%,如图5a所示。研究表明,对于常规铜,在300˚C下会发生无界面键合的铜-铜连接【9】。因此,在这个过渡温度下,涉及多个通孔的电气菊花链连接可能会产生较低的良率,这一点在图5b中得到了观察。进一步在350˚C退火后,良率提高到>90%(电阻<300欧姆),正如预期的那样。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使用特殊类型的铜,可以在较低的PBA温度下实现电气连接,例如250˚C【7】。
图5. D2W混合键合测试平台在300-350˚C下的键合电气性能,具体包括:(a) Kelvin电阻;(b) 2.5k通孔菊花链(DC)电阻;(c) 漏电流。
接下来,我们通过测量穿过介电层的漏电流来检查SiCN作为键合介电材料的适用性,如图5c所示。在300˚C和350˚C下,漏电流平均保持在1pA以下,展示了SiCN薄膜的低电气泄漏特性。
我们进一步通过捕获cSAM图像评估了键合质量,如图6所示。尽管在350˚C下退火(退火温度高于沉积温度),但没有观察到空洞,证明了SiCN薄膜的密封性特性。
图6. 350˚C后键合退火(PBA)后的D2W混合键合测试平台的cSAM图像。
IV. 结论
我们在整体层面表征了CMP选择性,以了解可以反向调节键合垫轮廓的操作机制。随后,我们开发了一种CMP工艺,在我们的D2W混合键合测试平台上实现了铜溶蚀小于5 nm,组件和基板的垫尺寸分别为3 µm和5 µm。接着,我们展示了金属-介电材料对的混合键合集成,具有清晰的跨边界铜晶粒生长且没有介电层分层现象。我们展示了三个关键的光刻后电气性能指标,即菊花链电阻<300欧姆,Kelvin电阻<30毫欧,漏电流<1pA。我们进一步通过cSAM数据展示了无空洞键合,证明了SiCN薄膜的密封性特性。所有这些特性为SiCN在混合键合中的集成提供了证据,特别是在新兴应用(如内存堆叠)中的应用。